欢迎访问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网站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 信息公开专栏 > 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南京市地震局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2017)
责任编辑:南京市地震局  发布时间:2018-03-29 09:32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2017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指导原则,积极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融合式发展,全市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以及科普宣传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南京市地震局分别获得了全国地市级、省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称号。江宁区、六合区获得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县级优秀单位称号。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

   1.认真推进省市、市区两级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落实。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南京市2017年度防震减灾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对相关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进行分解,进一步强化了全年防震减灾任务的落实。各区对目标内容也进行分解,落实责任。鼓楼、玄武等区完成联席会议人员调整。栖霞、溧水等区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江宁、浦口等五区地震办均顺利完成参公后人员身份和工作转换。

   2.认真做好江北新区防震减灾工作对接。落实市政府第121次常务会议纪要的有关要求,向省地震局请示有关江北新区要求承接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并根据省地震局有关意见积极与江北新区有关部门做好对接。加强与江北新区的沟通协调,推进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3.积极做好省级相关权力委托和下放事项的承接工作。按照省政务服务网建设工作要求及南京市政务服务工作部署,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等权力事项进入市政务服务大厅窗口管理,并有专门人员受理。溧水区、高淳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由区行政审批局统一管理,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已将该权力事项纳入区综合服务窗口。

   二、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1.做好震情监测工作。根据《南京市2017年度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强化管理,完成重要时段的震情监视会商和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工作。全年落实宏观异常3次,分别是高淳钻孔分量应变异常落实(2017年3月19日)、江浦泉流量异常(2017年3月30日)以及江浦泉水温异常核实(2017年6月30日)。有效应对了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及我市11月21日14时45分左右巨响事件。

   2.继续做好监测预报效能考核工作。印发了《关于做好地震台站巡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编写《南京市地震监测志(2002-2017)》,完成了六合冶山台避雷接地设施改造冶山体应变恢复主体工程、全市台站UPS电池更新增容、全市地震行业网升级换代和浦口地震办机房改造等项目。市局监测预报效能考核获得全省第一名,信息网络质量运维获得全国第二名和全省第一名,震情趋势研究报告获得全省第二名。江宁地震办获得全省区县监测预报效能考核先进。在2017年度全省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南京市一共取得2项第一、4项第二、2项第三的好成绩。

   3.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江宁地电阻率观测抗干扰项目已通过省地震局组织的入网验收并正式接入省局前兆台网; S340省道建设影响江宁铜山地震台完成抗干扰建设方案;浦口地震台的保护工作持续关注;溧水区地震办(台)就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南京台征地工作也得到高淳区的积极配合。

   三、着力增强城市震害防御能力

   1.推动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查工作,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南京外国语学校雨花国际学校、江苏省消防总队应急指挥中心等建设工程提出抗震设防要求。市地震局会同市建委和溧水区举办了首届农村建筑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农房抗震业务培训会,提升农村建筑的抗震水平。

   2.积极开展防震减灾“三创”工作。按照国家、省地震部门要求启动“三创”工作,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加强对基层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经费支撑,购置了2500余册防震减灾科普书籍,发放至区防震减灾部门及相关社区、学校和基地。目前全市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达9家(当年新增3家)、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43家(当年新增6家),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8家(当年新增1家)、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9家,防震减灾示范平台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四、全面提高城市应急实战能力

   1.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完成《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上报市政府。江宁区、玄武区等区完成区预案的修订。已备案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及行业地震应急预案修订5153件。编印《南京市基层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提升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编制能力及预案的实用性。

   2.联合开展地震应急检查。根据我市地震应急工作检查要求,市政府应急办、发改、民政、安监和地震等五部门联合开展地震应急工作专项抽查20余次,对相关区政府、街道、社区、学校以及相关生命线工程等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检查50余次。

   3.联合推进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贯标活动开展。市政府应急办、质监、商务、卫计、文广新、地震等六部门在南京市大型商场(超市)、医院、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推进贯彻《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GB/T 30353—2013)国家标准活动,按照3年内实现贯标单位达100家的目标,目前已有80%的单位通过了培训、33家单位通过验收。同时我市组成联合检查组对2016年第二批参加贯标工作的单位进行督察、检查,并进行了通报。

   4.积极开展多形式地震应急演练。全市范围开展各类地震应急相关演练1000多场。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南京市2017年度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演练;举办了南京市暨玄武区防震减灾应急演练,南京市及鼓楼区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完成省市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应急协同演练;开展全市灾情速报人员培训和演练活动等。

5.地震应急实训基地发挥了科普宣传应急培训的支撑作用。印发《关于组织基层防震减灾应急实训活动的通知》,采取市区联动方式,有计划地推进基层应急轮训活动开展。年内已有市局机关(含预警中心)和玄武、雨花、六合、江宁、建邺5个区完成年度轮训工作,参与人员达220多人。

   五、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素质进一步提升

   1.积极开展重点时段宣传活动。推进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及科普宣传周活动开展。印发《关于开展第九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开展广场宣传140余次,知识讲座1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册,举办知识竞赛30次。《南京防震减灾动漫宣传片》(第三季)在户外广告屏、社区、学校、地铁、公交等播放累计达1万余次,并在2017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最佳人气奖。栖霞区、鼓楼区积极推荐选手参加全国宣传演讲比赛。市局和玄武区获得全省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组织奖。利用南京日报、龙虎网开展5.12防震减灾专版以及网络专题宣传。市、区累计投入宣传经费300多万元,宣传效果显著。

   2.持续推进品牌特色活动的制度化建设。在推进第三届小学生手抄报大赛、第三届社区地震科普宣传员演讲大赛等特色活动开展的同时,推出一批特色品牌活动。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期间开展“我最喜欢的社区地震科普宣传员”评选活动,5万多位市民参与投票,有效提升了社区地震科普宣传员工作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与南京日报开展防震减灾小记者夏令营活动,发挥南京地震科学馆及南京国防园等平台资源优势。雨花台、玄武等7个区完成2017年度防震减灾科普体验一日游活动,市民参与人数达280人。利用市地震局门户网站,开展防震减灾有奖知识答题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关注,取得良好效果。

   3.做好新闻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宣传。与南京日报及龙虎网等媒体合作,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宣传报道。完成南京日报5.12防震减灾专版、龙虎网5.12防灾减灾日及7.28唐山地震纪念日专题网页宣传,做好各签约媒体的防震减灾专栏报道。全年通过各媒体报道防震减灾工作50余期,通过龙虎网开展专题报道20余期。开展了防震减灾新闻采编大赛,突出展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新风貌、新局面。做好南京防震减灾微信公众号、新浪政务微博的管理及信息发布等工作,强化新媒体的宣传及舆论引导。

   4.强化经费保障,提升基层工作积极性。落实200万元防震减灾宣传专项资金,用于我市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活动及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引导和建设补助。全年对获得2016年省级以上称号的单位发放奖励资金19万元,安排市级示范点建设补助63万元,防震减灾特色活动17万元,宏观观测点建设和运行补助18万元,动漫片制作和科普宣传品印制21万元,媒体及户外宣传24万元,其他相关宣传经费支出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