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强调通过教育赋予儿童和青年掌握应对灾害的能力,共享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让他们成为家庭和社区韧性建设的推动者,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10月12日下午,由南京市减灾防灾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玄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24年南京市暨玄武区“10·13”国际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演练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展开。
真“演”实“练”,应急疏散快速避险。此次活动重点设置了应急疏散演练环节,模拟上课期间突发地震,演练了震时避险、紧急疏散、人员清点、被困人员搜救、应急救援等科目。
随着一阵警报声响起,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正式开始。各班主任迅速组织学生疏散,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选择墙角、书桌下方等地方进行躲避,同时用书包护住头部,在震感减轻的间隙,迅速按照预案规定路线,有序地疏散撤离到安全区域。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全流程演练,熟悉掌握了疏散逃生的流程,也为今后应对突发性事件积累了经验。
观摩应急救援技能、设备展,感受应急救援速度。应急救灾帐篷是在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为受灾群众提供的安置场所。在应急救灾帐篷搭建比赛中,由各区局、街道、社区应急工作人员组成的12支参赛队伍同场竞技,队员们分工协作,整理篷布、搭建篷架,迅速地将帐篷固定起来,以赛促训、以赛促学,锻炼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水平。
近年来,无人机在防灾减灾领域深度应用,能够迅速到达灾害现场,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准确的灾情信息。在现场无人机技能展示环节,飞手通过无人机喊话,多功能负载无人机、运载无人机在灾害现场开展侦察、搜救、物资投送等任务,模拟展示了应急救援无人机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
主题班会讲安全,“小小安全员”上岗。“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老师,如果被困废墟,该怎么做?”……以“地震来了怎么办”为主题的班会上,学生们积极提问,老师向学生们详细解答了地震前兆、应急避险方法、疏散逃生要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等知识。问答互动环节,各年级学生踊跃发言,将防灾减灾知识牢记于心。
学生是校园的“小主人翁”,也是守护校园安全的“小卫士”。活动现场,一批“小小安全员”集体上岗,他们将成为安全的宣传员、传播者、守护者,传递防灾减灾知识,辨识排查日常校园生活中的风险隐患,为班级、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除了精彩的节目汇演、实战演练、竞赛展示,现场还设置了防灾减灾宣传区,师生们积极学习地震、火灾、泥石流等灾害下的逃生知识,参观应急救援装备,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青年一代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冯甦表示,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抓好与年轻一代学习生活密切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动员全社会为年轻一代营造良好安全环境,不断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