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网站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首页 >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索 引 号:    01311340X/2025-76705 信息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新闻发布 / 其他
发布机构: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生成日期:    2025-11-12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全国首个“以房管安”系统在南京上线
文  号:     关 键 词:    以房管安;系统;上线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全国首个“以房管安”系统在南京上线

116日,全国首个“以房管安”信息化系统(一期)在南京正式上线试运行。该系统由南京市安委办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数据局等部门,携手擎天科技等企业共同打造,推动城市安全生产治理范式从 “管企业” 向 “管空间” 延伸,创新治理路径。该系统依托南京市时空大数据及“181”应急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数字政务生态协同创新,针对“厂中厂”、多业态商业体(不含高层建筑)、经营性自建房等三大高风险场景,构建起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为城市安全消防风险管控探索了新思路。

治理范式革新:从“管企业”到“管空间”破局痛点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火灾事故,暴露出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风险交织叠加的普遍难题。深刻汲取相关教训,南京市在系统设计之初,就将破解此类场景的安全监管困境作为核心目标。”南京市安委办负责人在介绍系统设计初衷时指出,传统监管往往以“单个企业”为重点,面对多出租方与多承租方并存、业态多样、租赁频繁的场景,极易出现底数不清、风险辨识碎片化、责任断裂、协同不足等问题。

为此,系统率先实现治理范式变革,将安全管理基本单元从“企业”延伸至固定的“建筑空间”,通过“建筑有码、管理有人、巡查有单、责任有链”的闭环设计,精准破解治理痛点。截至目前,系统已纳入三大高风险场所出租方(业主)5.5万余个、“统一管理人”1800余个,承租企业27.3万家,汇聚重点建筑物信息3.4万余幢,切实推进全市高风险建筑‘一幢一码、一房一档’的数字化建档,努力实现“幢幢有主、人人有责”。

三维数字底座:让建筑安全“透明可溯”

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创新构建的城市安全‘数字透明体’。该系统融合了城市三维白模、高精度倾斜摄影实景模型与BIM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结构的全维度可视化。”技术团队负责人补充道,宏观层面可快速掌握区域风险态势,中观层面完成建筑群体数字化,微观层面能调取承重墙体、梁柱分布等关键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硬核支撑。

每栋监管建筑均被赋予唯一“数字身份证码”,结合内置的10种业态、近千种组合的“业态风险禁忌矩阵图”(即同业态组合的风险冲突规则库),实现静态编码与动态预警深度融合。在试点中,某编码为“**-QY-001-SY-N-D-001-1-7”的建筑拟将二层改为养老设施,系统基于一层餐饮明火与上层养老功能的业态冲突,自动触发预警并关联结构数据,实现风险事前阻断。

责任与AI双轮驱动:构建精准监管闭环

在责任落实上,创新“出租方-统一管理人”制度,通过“安全信用脸谱”量化履职情况,破解产权复杂场景的责任推诿。“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管理人职责具体化、可视化,其履职尽责情况量化为‘安全信用脸谱’指数,直接纳入管理评价。”市安委办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出租方-统一管理人”将通过扫码接收定制化巡查任务,依托三维模型精准定位风险点,实现闭环管理。

系统引入“宁安晴”应急管理AI大模型,实现监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系统以“建筑场所”为单元,通过算法将其耦合风险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输出个性化靶向隐患排查清单和合规性审计报告。系统与全市5868名网格员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深度融合,目前试点地区监管巡查员已上报公共空间有效隐患8700余条,生成安全审计报告810余份,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智能应急响应:抢占“黄金3分钟”救援窗口

针对复杂业态事故处置难度大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主动预警、智能调度的应急机制。通过接入烟感、温感等智能感知设备,一旦触发火警信号,自动匹配最近的微型消防站、应急点等救援力量,同步生成包含建筑结构图、最佳救援路径、危险源信息的应急处置单,推送至救援人员移动终端,为快速处置赢得宝贵时间。目前系统已接入感知数据源3.5余个,及时处置有效预警128起。

系统移动端还支持镇街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站执法人员对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常闭式防火门不能保持常闭等10项消防委托执法事项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和处罚,数据同步反哺“安全信用脸谱”。

专家点评: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南京‘以房管安’系统的探索,是数字化赋能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性实践。”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海波教授评价道,该系统以建筑空间为核心锚点,打通了技术、数据、责任三大治理维度,实现了从单一生产经营管理向空间、结构、业态多维度评估的跨越,其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特大城市复杂风险管控的现实难题,更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后续系统将深化“BIM+应急”应用、优化风险模型,向住宅物业等领域拓展,持续推动城市安全管理可视、可测、可预警。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