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为适应新时期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提高我市各级各部门的自然灾害救助安置组织能力,今天上午,南京市减灾防灾委员会、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江宁区政府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10.13”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暨自然灾害救助安置演练。
“因连续强降雨,某社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此次演练以发生洪涝灾害为背景,开展了现场疏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救助、基本生活保障等实战模拟,以此检验提升我市灾后救助能力。
演练现场,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市、区、街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迅速组织居民,由就近的紧急避难场所向固定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安置,发放生活物资,入住应急棚宿区的指定帐篷。同时,现场还模拟了居民突发心搏骤停,医护人员开展应急处理等相关场景。江宁区100多位社区居民参加了此次演练。
据悉,此次应急演练中,应急避难场所共搭建60顶救灾帐篷,并划分出安置管理中心、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医疗救护站、应急棚宿区、应急供电站、应急供水站、应急炊事站、应急垃圾存放点、应急厕所、淋浴点、帐篷学校、公共活动区等多个功能区。各区域均设有明显标识,确保安置区达到“六建”、“六通”、“五有”,即建有厨房、简易厕所、消防通道、临时垃圾点、商业网点和公共活动场所,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通道路,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医疗。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陈永池表示,通过演练,既有效检验了应急预案,强化了我市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处置能力和各部门、单位之间密切配合、协同共进的作战能力,也为今后应对洪涝及其次生灾害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目前,市区两级共建有应急救灾物资仓库13个,仓储面积1.39万平方米,涵盖救灾帐篷等23类9.5万件(套)物资。下一步,南京市将全面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